明清时期的济南府新城县(今山东省桓台县)的王氏家族,历经三百年辉煌鼎盛,先后出进士30名,举人52名,贡生158名,出仕为官者百余人,有文学著述者百余人。八世祖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,主盟康熙诗坛五十余年,为官清正廉洁,被尊为“一代诗宗”、“一代廉吏”。新城王氏家族也被誉为“齐鲁第一进士家族”。说起王氏家族的缔造者,不能不提及一位女性,她就是四世祖王重光的夫人——刘太淑人。
刘氏自幼受到良好家教,其伯父刘溥官至山西道御史。嫁给王重光后,她侍奉公婆周到孝顺、做事有礼有节。公婆欢喜地说:“刘氏言行知礼,将来必定能使我家门庭光大”。王重光家境贫寒,却嗜书如命、勤奋好学,每天学到半夜才熄灯,拂晓时分起来继续学。刘氏总是早起做饭、夜晚挑灯做女红,悉心照顾丈夫。及至王重光渐有文名,被山东的布政司、按察使争相聘请,刘氏则独自在家奉养双亲,粗茶淡饭,不辞劳苦。
得益于夫人刘氏的倾力相助,王重光于嘉靖二十年考中了进士,成为王家第一个进士。繁忙的公务使他无暇顾及家里,于是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刘氏身上。要说这刘氏可不是一般地会教育孩子,要求非常严格。王重光在政务闲暇时回家考察几个孩子的学业,孩子们都能熟练背诵,一字不漏。王重光很吃惊,不由赞叹道:“我教育孩子已经很严格了,你比我更严格!人家都说‘家有严君’,说的就是你和我了。”
有了夫人刘氏这样的贤内助,王重光居官忠勤报国、洁己爱民。九江任上,他当众将奸商送的贿赂掷入大江,留下了“身处脂膏,若不能茹苦啖药,有如大江”的豪言壮语;严惩恶霸,整治黑市,百姓拍手称快;驻守边塞,正义凛然,心怀社稷。贵州任职期间,他平蛮督木,功绩卓著,却因积劳成疾,57岁以身殉职。嘉靖为其亲书“忠勤可悯”匾额,敕建忠勤祠,并追赠太仆寺少卿。
王重光去世后,刘氏忍住巨大悲痛,对这个失去支柱的家庭进行了一番规划和部署。她让长子王之翰担起家庭的生计,综理家政。次子王之垣率领弟、侄认真读书,专攻科举之业。她又召集家中的女眷,说:“你们操持家务,辛勤劳动,千万不能让你们的丈夫分心。”她有条不紊的安排稳定了人心。王之垣等人发奋读书,每日写七篇文章,缺一篇不可,缺一天不可。而刘氏每天起得最早、睡得最晚,夜晚孩子们的诵读之声总能让她倍感欣慰。
在刘氏的监督教导之下,儿辈6人中,进士2人,举人1人,贡生2人,监生1人;孙辈18人中,进士8人,举人2人,贡生6人,监生1人。儿孙24人中,只有一人因照看忠勤祠而没有任何功名。其中,王象坤19岁成为王家最年轻的进士;王象春取得会试亚元的好成绩;三子王之辅和五子王之猷家俱是“一门三进士”;王之垣加封为户部尚书,其子王象乾一人身兼兵、吏二部尚书。刘太淑人九十大寿时,在京为官的子孙纷纷回来为其祝寿,“十笏公齐拜祖母”的故事也被人们广为传诵,都说刘太淑人教子有方,持家有道。
儿孙纷纷考取功名、报效国家,刘太淑人十分欢心,但她依然嘱咐次子王之垣写信给在外做官的人,一定要尽心国事,不要挂念家里的事情。孩子们省亲回来时,她总要一一过问,并且说:“你们在外做官和我治理家庭是一样的道理,宽了容易玩忽职守,严了容易导致怨恨,只有考虑周全,合乎情理,才能没有做不好的事啊!”
刘太淑人赢得了极高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。次子王之垣把她的言行绘制成册,名曰《阃范图说》,成为后世女性学习的楷模;翰林编修、正史讲官郭正域为其立传《刘太淑人传》,高度评价其品行,赞其“德比孟母”。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,孟母培养出了儒家宗师、大思想家孟子。而培养出文则华章迭出、著述等身,仕则忠勤报国、洁己爱民,子孙绵延家庭昌盛的,亦何其可佩!(王心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