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委监察室
今天是:
sdwmjw@126.com

需知事项
(一)为提高办事效率,来信人请留下真实姓名、电话、地址、电子信箱等,以便联系。工作人员将对联系方式严格保密。
(二)来信人在得到处理结果反馈后,如再次就同一问题进行反映,请写明前一封信件的提交时间、标题及主要内容等,以便查找。
(三)如来信内容可公开,请在来信中注明。
(四)来信人应遵守宪法、法律、法规和社会公德,如实反映情况,不得捏造、歪曲事实,诽谤、诬告、陷害他人。
快速链接

 

"一傅众咻"话环境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来自: 中国纪检监察报  发布: lf
时间: 2017-05-25 #1

孟子曾讲述过一则“一傅众咻”的寓言故事:楚国一位大夫请了一个齐国老师教自己的儿子学齐国语言,但儿子周围有许多楚国人整天来打扰他,很长时间他也学不会齐语。后来这位楚国大夫辞退老师,让儿子到齐国闹市里住了一段时间,他的齐语反而说得非常好了。

这大概是世上关于学外语的最早记录了。孟子用“楚人学齐语”的道理解释了周围环境对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影响。“咻”就是吵闹、乱说话。一个人在施教时,众人在一旁干扰,那么受教者就会处于“一齐众楚”的局势中,想学也学不好,施教也就难以取得成绩。

古语所说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;白沙在泥,与之皆黑”,说的就是环境对事物的影响。教导一个人向善,必须让他置身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中。我们现在知道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,就是为了找一个好一点的环境以利于孟子幼时的成长与教育。因为孟子从小有切身体会,所以讲的这个“学外语”的故事才会形象又富有哲理,而且不受时代发展的局限,放之四海而皆准。笔者也有一个童蒙稚子在学外语。在其上课之余,也想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。但事实上,常常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,家中老人便上前与孩子亲昵闲聊,或是端茶送水嘘寒问暖,或是问东道西。久而久之,语言环境没有建立起来,学习效果微乎其微。反而是孩子跟随老人时间久了,把老人的一堆俏皮话学了个八九不离十。这倒也验证了“一傅众咻”的威力。

其实,“楚人学齐语”的故事,是孟子给宋国大夫戴不胜阐释治国之道时打的一个比方。孟子认为,治国理政如同楚人学齐语,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,避免陷入“一傅众咻”的境地。“咻”,就是人的因素,要注意对自己身边人的考察与选择,远离庸懒散的无能之辈,任用德才兼备、敢于担当的规矩之人,才能掌握好治国理政这门“齐语”。否则就会像宋国国君那样,若摆脱不了“一众楚语者”的影响,仅凭身边一个贤明的“老师”薛居州,最终也是“独如宋王何”。

正是因为“一傅众咻”的可怕威力,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环境影响人塑造人这一古老而又严肃的话题。大凡社会之人,都会因内心的价值认同感而选择特定的交际群体,而群体又反过来影响固化自己的价值观。这个群体,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。《墨子·所染》中,墨子见染丝者而叹: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,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”人际交往与染丝同理,交往者是什么样的人,自己也会深受其影响。影响的好坏关系着事业的成败、家庭的幸福,对此必须谨慎选择。一个人的周围若都是爱好仁义、淳朴谨慎之人,那么这个人近朱者赤,也会老实本分、遵纪守法,他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;周围之人若都非安分守己之流,结党营私,这个人则容易近墨者黑,目无法纪,最终穷途末路、家道崩殂。做官亦如此,经常身在一线,为群众所染,所观、所听、所想,都是群众所需所盼,居官治政也就合于正道了。若整天高高在上,闭目塞听,甚至与逐利之徒混在一起,推杯换盏,则终会利令智昏,居官治政不得其道,最后免不了触碰到法纪的高压线,在囹圄中唏嘘之余,才明白在人生前进的路上,陷入“楚人咻”的境地。(子平)

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学院纪委、监察室 鲁ICP备12030896号

地址:青岛市巨峰路201号  电话: 0532-55761268

本站二维码
手机版